项目的主心骨,不只是项目的执行者,更是团队节奏的掌舵人。

有次和团队小伙伴聊绩效时,问及团队里最认可谁,他说 XX(角色是 Project Leader,以下简称 PL),我问他原因,他列举了很多事例,我又问他,为啥 XX 做得好呢?他说可能是因为把 XX 架在了 PL 的位置,所以他干的活和大家不一样了,得到了更多的曝光机会,于是更加卖命,自然干得很好。

不可否认,确实可能有这方面原因,但背后的低层逻辑真的是这样吗?看似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:“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?”。

PL 的核心特质很难“培养”,更像是“识别”

某些特质是天生的,比如责任心、上进心、自驱力,还有抗压能力和对目标感的执着。

这些特质,不是安排个培训、布置个任务他就能突然具备的,更多是骨子里的东西。
所以,我更倾向于把“培养 PL”理解成:识别 + 赋能

  • 通过观察工作状态,比如谁在项目中主动补位、愿意操心整体节奏、愿意为结果负责,而不是只做份内的任务。
  • 不是告诉他具体怎么做,而是提供一些项目或者活动让他尝试,看他有没有全局意识和成长能力。
  • 真正具备 PL 潜质的人,其实内驱很强,反而是需要帮他构建框架感、决策感,而不是从零培养他“怎么当一个 project leader”。

简单来说:识别潜质、给予舞台、拉齐认知

实践经验

去年一个新加入的小伙伴,本身技术能力和沟通能力都不错,进来做了一个中等体量的功能移植开发,整体交付也算顺利,没过多操心,但是到了后期我发现,面对一些枯燥的 bug 时,他的解决效率是相当慢,了解完背后的真实原因,发现他在面对这些琐碎、重复且缺乏成就感的问题时,容易陷入一种“过度分析”或“等待完美解法”的状态。一开始我以为是当时状态不佳,但深入聊过之后才意识到,他其实是比较在意工作带来的价值感和挑战性,一旦任务本身无法激发兴趣,就容易陷入“拖延性思考”,甚至烦躁状态,而不是快速行动。

后面我尝试做了两件事:

  1. 查看了他入职时的大五人格测评,分析了强弱项,之后调整了其工作安排,让他带领一个三人小队进行 App 架构优化和新功能预研
  2. 明确阶段性目标和优先级,让他明白“先解决最小闭环”,而不是追求一次性完美。

目前看,效果还是不错的。

🎯 大五人格测评理论基础扎实

  • 全球最被广泛验证的人格模型之一
  • 多语言、多文化中重复验证
  • 被用于人才评估、职业匹配、领导力发展等领域
  • 对于 PL 角色识别的时候,可以作为参考,再结合实际情况做决策。

一些困惑

1. “亲力亲为”是责任感,还是不信任?

包括自己在内,一些 PL 在项目过程中经常会陷入亲力亲为的状态:

  • 自己盯需求、自己拆任务、自己写核心代码、自己扛上线、甚至自己亲自拉通……
  • 好像只有自己动手,才“保险”、才“不掉链子”。

2. PL 的绩效,到底该怎么打才公平?

PL 的工作不像开发那样好量化,他们更多是协调、把控和责任。那打分的时候,到底是:

  • 和别的 PL 横向比?
  • 还是和他自己负责的项目结果比?
  • 还是我的主观感受?

这到底谁更“好”?分数上怎么体现?其实挺难量化的。

总之

PL 不只是一个角色,更是一种成长方式。
在目标与混乱之间找平衡,在责任与信任之间做选择,既要扛得住压力,也要带得动团队。
与其说是培养别人,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在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。